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一条奔涌的大河,食品安全便是河床上最容易被忽视的暗礁。2025年7月,2003网站太阳集团“食安化语,智教兴乡”社会实践队从2003太阳网址启程时,行囊里除了烧杯、试纸、便携实验器械,还揣着一份“体检报告”——前期发放的线上问卷显示:超过63%的家长不清楚“山梨酸钾”与“苯甲酸钠”的区别,46%的儿童把“零食颜色越艳越有营养”视为真理,更有近七成老人相信“隔夜菜只要回锅煮沸就绝对安全”。基于此,15名实践队队员把“化学专业知识”翻译成“乡音土话”,把“实验室”拆成“可搬运的盒子”,把“食品安全”拆成“一堂堂可以摸、可以闻、可以带回家的生活课”。

实践队成员合影
校园启蒙——把实验室搬进小学
Day1化学原来可以这么酷
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教学楼,二年级的小朋友冲进教室,只为“亲手摸一摸会变色的魔法纸”。队员们把滤纸用酚酞写好“我爱科学”四个字,再喷上苏打水,粉红的字迹瞬间浮现,孩子们顿时发出“哇——”的声音。紧接着,“淀粉显色”实验让米饭粒在碘液里开出蓝黑色的“花”,“化学物质猜词”活动,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好奇,当小朋友用肢体比划出“味精”时,全场笑作一团,知识就这样在笑声里扎了根。
Day2安全原来离我这么近
上午,队员们把一条白纱布浸在亚甲蓝溶液里,再滴上维生素C,纱布瞬间由蓝转白——孩子们第一次亲眼看到“氧化还原”原来可以止血救命。下午,队员们把矿泉水瓶、细沙、活性炭、棉花层层叠成“迷你净水器”,当浑浊的泥水从瓶口流出清澈液体时,五年级的小朋友举手:“老师,我家井水也可以这样过滤吗?”一句话,让课堂延伸到她的村庄、她的厨房。傍晚,全体学生围成一圈,跟着队员学做“海姆立克急救法”,一只只小手在同伴胸前比划“剪刀石头布”的定位口诀,那一刻,“安全”不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可以被传递的肌肉记忆。
Day3梦想原来可以飞这么远
上午,队员们先放一段科普短片,带孩子们轻松复习前两天学到的知识;接着,教室变成“迷你博览会”,牛奶变塑料、紫甘蓝测酸碱、酵母吹气球“火箭”三个摊位依次排开,孩子们边玩边做边记录;最后的结课仪式上,孩子们纷纷写下“我要发明不长胖的辣条”、“我想把海水变成饮用水”等“未来化学宣言”,当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响起,孩子们把写满心愿的纸飞机抛向天空,风里都是甜甜的笑声。








社区深耕——把知识送到家门口
实践队把“课堂”搬到社区广场、诊所门口和菜市场的转角。他们兵分多路,走进海韵、海和、海祥三大社区,用“调研+宣讲+摆摊”的组合拳,让食品安全知识走进千家万户。在社区广场上,队员们手持调查问卷和食品安全手册,有的耐心引导老人填写问卷,用方言解释“食品添加剂”分类;有的蹲在石桌旁帮家长圈出手册里的“儿童饮食禁忌”;还有的针对居民提出的“冰箱储存误区”进行现场记录,一上午收集到203份有效问卷,梳理出“临期食品处理”、“散装零食风险”等8类高频问题。在卫生诊所里,实践队带着30道“舌尖问卷”与12名医生深度访谈,梳理出“老人爱囤隔夜菜、家长误把饮料当营养、慢病患者不会看低钠盐标签”三大痛点,并进行详细记录。在宣讲会现场,实践队力求精准对接居民需求,将“临期食品处理”、“散装零食风险”等居民最关心的话题放在靠前位置,还特意增加了案例分析环节,把37℃培养皿里长了毛的隔夜菜端到居民眼前,让居民们了解到“冰箱不是保险箱”。






乡村因青年而看见科学,青年因乡土而读懂担当。当实验箱的试剂瓶最后一次洗净,这场从课堂到社区、从孩子到大人的“化学接力”落下帷幕。孩子们说“原来科学不只在电视里”;居民说“以后买菜会先看配料表”;而队员们说“这才是化学最浪漫的模样”。从实验室到乡土,从试剂到炊烟,“食安化语,智教兴乡”社会实践队用七天时间完成一场双向奔赴,这段旅程不仅是知识的输出,更是成长的收获,未来,实践队也将带着这份责任继续前行。